籠屋。香港籠屋分布在深水埗等舊樓,居民一般是新移民或者年長者,是一群老弱貧苦的社會底層人士生活在罐頭似的“貧民窟”里,每張床位被鐵絲網團團圍住,一個房間20幾人共享一個廚房和廁所,“籠子”里邊除了床具外,還有各種生活用品,居住環境極差,這些住在“籠子”里的人被形象地稱為“籠民”。
一、籠屋的有哪些特點?
1、有的公寓原先是個兩層復式套間,一樓有四房一廳,有單間、兩人間、四人間、六人間各一間;二樓則有四房兩衛一廚,公寓里的多數房間用石膏板隔開,總共設有近三十個床位。
2、而有的籠屋的密度更大,共設有20多個床位,后者是半個月前新開的,僅一套不到100平方的住宅改造而來,則設有18個床位。其中客廳設有6個床位,只留在入口處擺下一張木沙發及電視。
3、這些籠屋普遍是男女混住,只是女生床位集中于一兩個房間,客廳、衛生間則是公用。由于每套公寓都會有人駐點管理,對于入住者都要求查看身份證甚至大學畢業證,以保障安全。
二、籠屋的居住條件是怎樣的?
1、“籠屋”是罐頭沙丁魚似的貧民窟,眾多老弱貧苦人聚集在舊樓床位,各以鐵絲網圍住,一張床位猶如一座籠子,“籠民”因此而得名。 五、六十年代,搭木屋居住是香港貧民解決居所問題的重要途徑。當時有30萬木屋居民,半數是香港出生的家庭,或者是1946年以前便一直住在香港的。
2、六十年代,木屋居民增加到80萬。山區的木屋居民,每500人用一公共自來水管,100人共享一個木蓋糞坑,遍地垃圾,污水橫流,臭氣熏天。在九龍一間15英尺乘35英尺的樓宇內住上50人,平均每人占地0.5平方英尺,連一口棺材的大小也不如。
4、小康之家住一個單位(二房或三房一廳);中下收入的租住一個房間;經濟條件差的只好租住一個床位。 一個不足兩平方米的單人床,用鐵網封閉上鎖就是一個不至于流浪街頭的家。
以上就是關于香港小房子叫什么屋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繼續關注家核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