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作為我們日常生活必須的交通工具,因其公共屬性,即使極小的非事故性故障都可引起社會公眾和媒體的極大關注度!于是,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一個疑問:電梯安全嗎?其實,與汽車、飛機相比,電梯的事故率、死亡率都是最低的,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我國電梯保有量近600萬臺,2018年電梯事故32起,死亡23人,受傷8人,可以看出電梯事故和死亡人數每年都在下降,再相比600萬臺的電梯數,可以說明一個問題:電梯的安全系數是很高的!所以不應該總是被“不良”媒體及標題黨們肆意文詞渲染所蒙蔽而盲從。
當然,電梯作為的一種機械設備,因其本身屬性,不可避免的存在發生事故的概率。因此,強化電梯本質安全的“硬安全”而無法消除的安全風險隱患,則應該需要通過加強管理、乘客需要主動加強安全乘梯常識的學習等“軟安全”措施來加以彌補。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人們總是對電梯安全性“挑刺”呢?是因為電梯事故率高,以至于望“梯”興嘆,望而生畏么?
小編以為:
一是電梯雖然作為我們日常乘坐的交通工具,一般人對電梯安全常識了解很少,至少主動學習更是少見,所以呼吁監管機構和社會要加大電梯安全知識普及。
二是由于我國這幾年電梯使用量突飛猛進以及行業發展存在“劣幣驅逐良幣”“低價競爭”等弊端,以至于電梯生產安裝維保等質量滯后。
三是一些“不良”媒體和標題黨們對電梯基本常識了解甚少,為了吸人眼球、博取網民點擊率,且人們對電梯了解很少,導致盲目報道一些電梯事故,甚至謠傳。
四是其他類原因,如乘客的僥幸心理(如攜帶大件行李而一廂情愿的認為乘坐自動扶梯是安全的)。
綜上,將電梯肆意渲染成“洪水猛獸”應該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至少是“選擇性”夸大事實真相。
在這里溫馨提示:
電梯出現問題,該怎么做?
電梯使用中出現的很多故障,往往是電梯的安全設計起作用的結果。
幾乎80%的電梯故障搶修是由于電梯門出故障。在設計中,只有在門關閉后,電梯才能上下運行。一旦門鎖出現故障,導致電梯門關不上,電梯會立即停止運行。
任何一個開關有動作,都會造成緊急停車,對用戶來講就是出問題了,很多電梯的故障是安全措施起作用的結果。
我們應該怎么做?
1、冷靜:保持鎮定,并且安慰困在一起的人,向大家解釋不會有危險,電梯不會掉下電梯槽。電梯槽有防墜安全裝置,會牢牢夾住電梯兩旁的鋼軌,安全裝置也不會失靈。
2、求救:用電梯內的電話或對講機與外界聯系,還可按下標盤上的警鈴報警。如果手機有信號,被困者可撥打119,向消防員求助。如無警鐘或對講機,手機無信號時,可拍門叫喊,還可脫下鞋子敲打,請求立刻找人來營救。
3、等待救援:在專業人員前來進行救援時,一定要聽從救援人員的指揮,配合救援行動,以保證安全。如果外面沒有受過訓練的救援人員在場,不要自行爬出電梯。
電梯自救小貼士
1、千萬不要嘗試強行推開電梯內門,即使能打開,也未必夠得著外門,想要打開外門安全脫身當然更不行。電梯外壁的油垢還可能使人滑倒。
2、電梯天花板若有緊急出口,也不要爬出去。出口板一旦打開,安全開關就使電梯剎住不動。但如果出口板意外關上,電梯就可能突然開動令人失去平衡,在漆黑的電梯槽里,可能被電梯的纜索絆倒,或因踩到油垢而滑倒,從電梯頂上掉下去。
3、在深夜或周末下午被困在商業大廈的電梯,就有可能幾小時甚至幾天也沒有人走近電梯。在這種情況下,最安全的做法是保持鎮定,伺機求援。注意傾聽外面的動靜,如有行人經過,設法引起他的注意。如果不行,就等到上班時間再拍門呼救。
乘坐電梯時的注意事項
“四看”
1、看是否掛有“停梯檢修”標志。
2、看有無安全標志。乘坐電梯,首先要查看電梯內有沒有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核發的安全檢驗合格標志,電梯有安全標志才能保障安全。
3、看是否超載。電梯超載容易引起安全事故,當電梯因超載報警時,應主動退出,等待下一趟再乘坐。
4、看運行是否正常。電梯停穩后,乘客進出電梯應注意觀察電梯轎廂與樓層是否平齊,如果不平,說明電梯存在故障,應及時告知電梯使用單位。
“四不”
1、不頂著電梯門。當電梯門快關上時,千萬不要強制沖進電梯,阻止電梯關門,切忌一只腳在內一只腳在外停留,這樣可能受傷。
2、不要隨便按應急按鈕。應急按鈕是為了應付意外而設置的,電梯正常運行時不要按動,否則會給您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3、不要在電梯內亂蹦亂跳,上下電梯時不要相互推擠。
4、不乘坐“超齡“和不符合使用標準的電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