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庫門是一種融匯了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民居特點的新型建筑,是具中國特色的居民住宅。
上海的舊弄堂一般是石庫門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國起義時期,當時的戰(zhàn)亂迫使江浙一帶的富商、地主、官紳紛紛舉家擁入租界尋求庇護,外國的房產(chǎn)商乘機大量修建住宅。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圍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講究雕刻,而是追求簡約,多進改為單進,中西合璧的石庫門住宅應運而生。這種建筑大量的吸收了江南地區(qū)民居的式樣,以石頭做門框,以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這種建筑因此得名“石庫門”。
磚木結構
石庫門多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坡型屋頂常帶有老虎窗,紅磚外墻, 弄口有中國傳統(tǒng)式牌樓。大門采用二扇實心黑漆木門,以木軸開轉,常配有門環(huán),進出發(fā)出的撞擊聲在古老的石庫門弄堂里回響。門楣做成傳統(tǒng)磚雕青瓦頂門頭,外墻細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圖。二樓有出挑的陽臺,總體布局采用了歐洲聯(lián)排式風格。上海注意保存老的建筑,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庫門里弄被作為近代優(yōu)秀建筑整組保存[1]。
住宅最典型的特征
石庫門里弄住宅最典型的特征是中西合璧。石庫門有著江南傳統(tǒng)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進門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為客廳,之后又是一天井,后天井是灶臺和后門,天井和客廳兩側是左右?guī)浚粯窃钆_間上面為“亭子間”,再往上就是曬臺。在總體上采用的聯(lián)排式布局卻來源于歐洲,外墻細部有西洋建筑的雕花圖案,門上的三角形或圓弧形門頭裝飾也多為西式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