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攤面積=公攤系數×套內建筑面積;公攤系數=總公共分攤面積/(套內建筑面積×總套數);套內建筑面積=套內使用面積+墻體面積+陽臺面積。公攤面積包括電梯井、管道井、變電室、設備間、樓梯間、過道公共門廳、公共墻體、保安室等。
關于公攤面積的誤區
1、公攤并非越小越好
公攤面積太小,則公共空間,例如樓梯、大堂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會影響整體的美觀度和居住的舒適度。
2、高得房率≠公攤面積少
很多開發商會將贈送面積算入到套內面積計算,這樣的計算方式,公攤面積沒有減少,卻能獲得很高的得房率。
3、零公攤都是在騙人
零公攤并不是沒有公攤,而是開發商通過大面積贈送,填補公攤面積。而需要注意的是,贈送面積不寫入產權,存在一定的隱患。
關于公攤面積的規定
根據《民法典》第二百七十四條規定,建筑區劃內的道路,屬于業主共有,但是屬于城鎮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區劃內的綠地,屬于業主共有,但是屬于城鎮公共綠地或者明示屬于個人的除外。建筑區劃內的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于業主共有。
第二百七十五條規定,建筑區劃內,規劃用于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的歸屬,由當事人通過出售、附贈或者出租等方式約定。
占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于停放汽車的車位,屬于業主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