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網絡短視頻引發了公眾對故宮博物院慈寧宮暴雨時積水畫面的質疑,對故宮博物院沿用了600多年的排水系統功能提出疑問。網上更是有言論稱故宮建成600多年沒有過積水。對此,故宮博物院世界遺產監測部主任狄雅靜進行了詳細辟謠。
故宮的排水系統是怎樣?
首先,狄雅靜詳細介紹了故宮的排水系統。故宮的排水系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雨水降到屋面上,從屋面導到了臺基。院落的整體是北高南低的情況,且是中間高兩邊低,于是水會通過院落中間向兩邊導出到明溝,之后匯流到金水河。有的院落會直接通過“錢眼兒”落到下面的暗溝,再到院落外的支溝,支溝再匯入干溝,最后流到金水河。這樣的設計確保了故宮在遭遇大雨時也能將雨水有效排出。
現代垃圾堵塞導致積水
然而此次慈寧宮積水,并非排水系統工作不良,而是現代社會產物的阻塞所導致。狄雅靜透露,工作人員在暗溝里發現了一些難以想象的東西,比如塑料瓶、塑料袋,還有毛巾,甚至衣物,這些東西堵住了暗溝的排水,導致積水情況出現。但這一切在疏通后,已經排水順暢。
六百年從不積水非事實
狄雅靜進一步辟謠,網上所說的故宮建成600多年沒有過積水,并非事實。歷史文獻中記錄了故宮整個區域出現屋面漏雨、墻垣倒塌,還有院落積水的情況。這些記載表明,故宮在面對自然環境變化和人為行為的干擾時,確實有可能出現積水狀況。
每年需要進行三次清淤
故宮博物院每年春夏秋進行三次清淤,明清兩代都會在每年三月時,打開暗溝進行清淤,清淤的次數并不少。每當出現積水,都會盡快的找到堵點,清理后,排水系統能夠快速地恢復正常功能。
見證故宮排水系統智慧
這一次的積水事件,不僅僅是對故宮排水系統的一次考驗,也是對現代社會人類行為的一次反思。對于這個世界文化遺產,我們不應只是欣賞它的美麗和莊重,更應該關注和保護它的環境,讓歷史的瑰寶能夠在現代社會依然保持其原有的魅力。
故宮的排水系統在歷史的長河中磨礪,經受住了自然的洗禮和人為的干擾。它并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永不積水”,但每一次積水都是一次淤積的清理,讓故宮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六百年的歷史,見證了故宮排水系統的智慧和獨特性,也揭示了我們對這個珍貴文化遺產的責任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