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又稱紫禁城,位于中國北京中心,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結構古建筑群。故宮的外觀結構體現了古代中國的宮殿建筑風格和皇權文化,其主要結構和特點如下:
1、布局:故宮的整體布局嚴格遵循了中國古代的建筑規范,采用了“前朝后寢”的格局,即前部是用來舉行官方儀式的朝會場所,后部則是皇帝和皇后的居住區。整個宮殿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形成了一條中軸線,兩側對稱分布著各種輔助建筑。
2、門戶:故宮有四個主要門戶:南面的午門,北面的神武門,以及東西兩面的東華門和西華門。午門是故宮的正門,非常宏偉,上覆黃色琉璃瓦,象征著皇家的尊貴。
3、墻體和護城河:故宮被一道高大的紅墻所圍繞,周圍還有一道寬闊的護城河。這道紅墻不僅具有防御功能,也象征著皇權的神秘與尊嚴。
4、內部建筑:故宮內部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統稱為三大殿,是皇帝舉行大典和朝會的地方。內廷主要包括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等,是皇家的生活區。
5、屋頂:故宮的屋頂多為黃色琉璃瓦,代表著皇家的尊貴。部分建筑采用綠色、藍色琉璃瓦,各有其特定的含義和用途。屋頂還裝飾有獅子、騎馬等瑞獸,象征著權力和威嚴。
6、風水設計:故宮的設計充分考慮了風水因素,北面紫禁城背靠景山,南面面向開闊的廣場,形成“前朝后山”的布局,符合“帝王坐北朝南”的傳統風水觀念。
古代建筑屋頂等級的順序
中國古代屋頂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排列:
1、廡殿頂:屋面四坡五脊,分為:單檐和重檐,重檐廡殿頂規格最高,如故宮太和殿。
2、歇山頂:又稱九脊頂,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分為:單檐和重檐,重檐歇山頂等級僅次于重檐廡殿頂,多用于規格很高的殿堂,如故宮保和殿、天安門等。
3、攢尖頂:平面為圓形或多邊形,屋面在頂部交會于一點,形成錐形,一般亭、閣、塔常用此式屋頂。分為:單檐、重檐。
4、懸山頂:又稱挑山頂,有五脊二坡,屋檐懸伸出山墻之外,并由下面伸出的桁(檁)等承托。
5、硬山頂:有五脊二坡,房屋的兩面山墻或與屋面齊平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墻稱風火山墻,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災發生時火勢順房蔓延。常用于我國民間居住建筑中,硬山頂建筑等級最低,低于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
6、卷棚頂:整體外貌與硬山、懸山一樣,唯一的區別是沒有明顯的正脊。屋面前后坡相交處呈弧形曲面,園林中居多;宮殿建筑群中,太監、傭人等居住的邊房,多為此頂。
中國古代建筑六大特征
1、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以此為骨架,既達到實際功能要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筑形體以及相應的建筑風格。
2、保持構架制原則。以立柱和縱橫梁枋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載經由梁架、立柱傳遞至基礎。墻壁只起圍護、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載。
3、創造斗栱結構形式。用縱橫相疊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疊而成的向外挑懸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橫梁間的過渡構件,還逐漸發展成為上下層柱網之間或柱網與屋頂梁架之間的整體構造層,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構造的巧妙形式。
4、實行單體建筑標準化。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單體建筑結合配置成組群。無論單體建筑規模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階基、屋身、屋頂3部分組成:下面是由磚石砌筑的階基,承托著整座房屋;立在階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額作骨架,其間安裝門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結構屋架造成的屋頂,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線,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蓋著青灰瓦或琉璃瓦。
5、重視建筑組群平面布局。其原則是內向含蓄,多層次,力求均衡對稱。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樓、鐘鼓樓等外,單體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輪廓。每一個建筑組群少則有一個庭院,多則有幾個或幾十個庭院,組合多樣,層次豐富,彌補了單體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對稱的原則,房屋在四周,中心為庭院。組合形式均根據中軸線發展。唯有園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變化的原則。
6、靈活安排空間布局。室內間隔采用槅扇、門、罩、屏等便于安裝、拆卸的活動構筑物,能任意劃分,隨時改變。庭院是與室內空間相互為用的統一體,又為建筑創造小自然環境準備條件,可栽培樹木花卉,可疊山辟池,可搭涼棚花架,有的還建有走廊,作為室內和室外空間過渡,以增添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