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進程中,飄窗作為一種常見的住宅設計元素,幾乎成為現代商品房的標配。無論是高檔住宅還是經濟適用房,飄窗的身影隨處可見。然而,關于飄窗的討論從未停止,尤其是“開發商做飄窗是為了避稅”這一說法,引發了廣泛關注。
一、飄窗的定義與起源
1. 什么是飄窗?
飄窗是一種從建筑外墻向外凸出的窗戶設計,通常由三面玻璃窗組成,底部有臺面,頂部與屋頂平齊或略低。在中國,飄窗多見于現代住宅樓,尤其是高層建筑。它既能增加室內采光,又能擴展視覺空間,常被用作休息區、閱讀角或裝飾空間。
2. 飄窗的發展
飄窗并非我國傳統建筑的產物,其設計靈感源自西方建筑,如歐洲的維多利亞式住宅和美國的現代房屋。飄窗大規模普及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的房地產熱潮。隨著城市人口激增和土地資源緊張,開發商開始尋求在有限空間內提升房屋附加值的方法,飄窗因其獨特的功能和美觀性逐漸流行。
二、開發商做飄窗是為了避稅嗎?
1. 建筑面積計算規則
根據《建筑工程建筑面積計算規范》(GB/T 50353-2013),飄窗的面積計算有明確規定:
• 如果飄窗窗臺高度低于2.2米,且凸出部分不封閉,則不計入建筑面積。
• 如果飄窗高度超過2.2米或封閉為室內空間,則需計入建筑面積。
這意味著,開發商可以通過設計低窗臺(通常0.3-0.5米)的飄窗,將其面積排除在銷售面積之外。這種“贈送面積”的做法,讓購房者在名義上獲得額外空間,而開發商無需為此支付額外的土地出讓金或稅費。
2. 稅收與成本關聯
房地產開發涉及多種稅費,包括土地增值稅、營業稅(現為增值稅)等,這些稅費與建筑面積掛鉤。飄窗若不計入建筑面積,開發商在稅務申報時可減少計稅基數,理論上降低成本。此外,土地出讓金按容積率計算,飄窗不計入容積率的部分相當于“免費”擴展了房屋使用空間,進一步節約了開發成本。
3. 避稅的爭議
盡管飄窗設計確實能帶來成本優勢,但將其簡單歸為“避稅”并不完全準確。以下幾點需要考慮:
• 政策調整:隨著監管加強,部分城市已要求飄窗面積計入銷售面積(如上海2014年起執行新規),削弱了避稅動機。
• 市場競爭:飄窗作為賣點,能提升房屋吸引力,開發商更多是出于營銷而非單純避稅。
• 設計成本:飄窗需額外結構支撐和防水處理,增加施工費用,未必比常規設計更省錢。
三、為什么有飄窗這個設計?
1. 增加采光與通風
城市住宅多為高層建筑,戶型緊湊,采光和通風成為設計重點。飄窗三面玻璃的結構能最大化引入自然光,擴大視野,同時在開啟時改善空氣流通。這對于中小戶型尤為重要,尤其在南方潮濕地區,通風需求更迫切。
2. 擴展空間感
隨著房價攀升,城市居民的居住面積普遍較小(人均不足30平方米)。飄窗通過向外延伸,視覺上擴展了室內空間,讓小戶型顯得更開闊。例如,一個70平方米的兩居室,若增加兩個飄窗,可“贈送”2-4平方米的使用面積,提升居住體驗。
3. 提升美觀與賣點
飄窗不僅實用,還能為建筑外立面增添層次感,避免單調的“火柴盒”造型。在銷售宣傳中,“全景飄窗”“落地飄窗”等詞匯成為吸引購房者的亮點。開發商常將其布置為閱讀角或休閑區,進一步強化其附加價值。
4. 文化與生活方式的適應
飄窗逐漸被賦予新的功能,如晾曬衣物、放置綠植或臨時儲物,這與傳統陽臺的功能有所重疊。尤其在南方城市,飄窗常被改造成實用空間,迎合了居民的生活習慣。
四、飄窗設計的利與弊
1. 優點
• 實用性:提供額外使用空間,可作為休息區、書桌或儲物臺。
• 采光性:增強室內亮度,節省電費。
• 增值性:贈送面積提升性價比,吸引購房者。
2. 缺點
• 安全性低:低窗臺設計對有兒童的家庭存在墜落風險,需加裝護欄。
• 隔熱性差:大面積玻璃增加熱傳導,夏季易升溫,冬季易失溫。
• 隱私問題:高層飄窗若無遮擋,易被對面樓宇窺視。
• 實用性爭議:部分飄窗高度和深度不符合人體工學,坐臥不便,淪為“雞肋”。
五、消費者如何看待飄窗?
1. 正面評價
• “飄窗讓房間顯得更大,采光也好,很喜歡這種設計。”
• “贈送面積挺劃算的,可以放雜物或當小書桌。”
2. 負面反饋
• “窗臺太低,家里有孩子不敢用,得裝防護網。”
• “夏天太熱,冬天漏風,感覺不實用。”
消費者對飄窗的態度兩極分化,反映了其設計在功能與實用性上的矛盾。
隨著政策收緊和消費者偏好變化,飄窗的“黃金時代”可能正在過去。未來住宅設計或將更注重實用性和個性化,而非單純依賴贈送面積來吸引眼球。對于購房者而言,選擇帶飄窗的房屋時,應權衡其實際功能與潛在弊端,如安全性、隔熱性和隱私性。飄窗并非萬能解藥,而是需要在具體場景中審慎評估的設計元素。